Thursday, August 8, 2013

《阿修罗之怒》:异色的游戏,王道的热血

简单粗暴的说明:
首先,作为游戏阿修罗之怒绝对不是上等,甚至可以说是硬伤满满。
但是,你把它当一部动画来考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然后在这个游戏里你不可避免的会遇到
日式中二

日式基友

日式战斗
日式神棍:

以及
各种各样的打脸:


如果你对上述这些内容的任意一点有反感的话,还是出门左转吧。这不适合你。

游戏是卡婊发行,由知名动漫改编游戏制作组Cyber Connect 2 制作。
CC2这个组其他不说,最近的JOJO ASB和火影的Ninja Storm系列这俩个title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名气和反响。
要说CC2的看家绝活,我觉得是活用动画渲染效果和分镜,让纯3D 的动画也有典型的2D日本动画的演出效果。JOJO ABS的神还原早就广受好评,而火影的几作游戏:好不好玩咱不说,CG和播片效果大有玩虐动画版的趋势。
因此阿修罗之怒也有CC2组的一贯特征:用异色的美工和帅气的演出来吸引玩家。

先简略的来看看看剧情:某八神将阿修罗在某场退治星球自身意志产生的魔物"豪魔"(Gohma)大战之后被同僚栽赃陷害蒙上杀死神皇的污名,妻子被杀,女儿被夺走彻底被八神将之首帝释的阴谋所陷害之后,在一万两千年后怒气未平,再次归来向诸神将复仇的故事。

我知道到这里有人大概会吐槽这不就是个佛教神话版的战神么?——单论戏说神话,叛逆弑神,场面宏大这三个点来说……阿修罗之怒在刚开始确实给人战神的感觉:某个牛逼的只会战斗的家伙被某主神(还都是用雷电系的招式的…)阴了,被打下地狱再上来复仇的故事。但是和战神不同,阿修罗之怒大幅度弱化了游戏本身,在演出上下足了功夫。游戏的美工和演出,游戏里叫“特别演技监督”,是板野一郎。这个人应该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吧,大名鼎鼎的超时空要塞中的弹幕效果,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板野马戏的特效就出自他的手笔。近几年并没有太多的作品,我最后一次见到他的作品应该是作为导演指导的08年老虚的那部BLASSREITER…有板野一郎坐镇,太空大战之类遍地是导弹的场面自是不用多说。阿修罗之怒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用纯粹的3D CG做出那种让人血脉喷张的金田风的演出。战神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来源于大气精致的场面,毫不含糊的纯粹暴力,而阿修罗之怒则是典型的日式动画才有的想象力,冲击力和张力(以及装逼度)。

游戏本体的剧情到18话为止的话,这单纯就是个俗气到不行的弑神救女儿的女儿控的故事。
但是配合着制作组挖的大坑,作为后续DLC的:19-22话让阿修罗之怒的剧情再次升格。看完之后我整个人大惊失色,不,说是屁滚尿流也不为过。
我不知道当年追番看《天元突破》的人是什么感觉,但是我以为看阿修罗之怒的流程到最后的感觉和我当时看到最后宇宙篇的时候心情是差不多的。那种被剧情和画面冲击之后混杂着震惊和感动以及眼眶一热的感觉。

为了不剧透,就单纯推荐几话我个人心中的神回好了:
太空大佛+夜叉的初登场:第五话+第六话
和师匠的月面战斗:第十一话 (论《自新大陆》的正确用法)
最终BOSS+真最终BOSS战:第十七话+第十八话 (金田风全开!)
拳拳交心+真.真最终BOSS:第二十一话+第二十二话 (血染东方一片红之我的生涯一生无悔之超.天元阿修罗参上!)

当然这个作品和动画关系最紧密的大概是两个由大名鼎鼎的Studio 4℃制作纯动画DLC:
11.5和15.5话
11.5话的监督是大平晋也,是ANIMATRIX和RED LINE等动画的原画。
15.5话的监督是中泽一登,是混沌武士的人设和总作画总监。
这两部动画短片单独来看也非常的出色。

流程的话,网上有很多版本。我个人推荐youku用户suliavis 辛苦录制翻译的版本: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7055955_ascending_1_mode_pic_page_2.html
开头是【个人字幕】的那些都是,包括了所有的DLC的流程。中间有些战斗比较枯燥的部分也有说明,可以跳过。

总之诚意推荐对日式热血动画,对金田风的作画和演出有爱的人去看看这个流程。有可能的话也可以买来玩玩,算DLC现在也不是太贵了。算上最近刚出的Killer is dead,日本游戏人在创造独特的逼格美工和风格上面还真是有一套。
最后用suliavis的评论结尾: 游戏界不需要很多的阿修罗之怒,但是,游戏界也不能没有阿修罗之怒。
附上夜叉的自带BGM:
http://www.xiami.com/song/1770903824
相信我,看完流程你是一定会被洗脑回来找这首歌的。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Ramble On

状态好像不是太对。
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想写些什么东西的时候脑袋又是空白一片的感觉。
实在没有时间留给自己无病呻吟啊。
迷惘这种情绪源自懒惰和倦怠。
但是似乎最近很难让自己行动起来。
Is this what you want?
这样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被5年前的自己看见,大概会被狠狠的嘲笑和鄙夷吧。
“That's it?”

2012年发生了太多事情了,
生活有了很多转变。
或许不该有那么多负面情绪的。
毕竟还是有些好的事情发生了。
转眼就在年尾了。
时间这个东西在我多年前的某一天第一次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候好像就开了三倍速一样的逃走了。
你丫又不是红色也没有角啊混蛋。

未来这个东西越来越不愿意去想。
这算是逃避吧。
理想和梦想这样的字眼到底有多少份量现在似乎越来越清楚了。
也越来越不敢说了。
时间带给我的似乎不是成长和经验。
它只是不停的在告诉我的平庸和愚蠢。

拒绝平庸。
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意思呢?

或许该期待生活会好的。
对吧。
偶然看到院士的博客更新了,
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焦虑和烦恼呢。
2年前认识的不少研究生都已经是社会人了,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独立呢。
现在依然太弱了。

坦率的说:现在其实满脑子只想熬过这个final。
加油。毕竟要回家一趟呢。

这篇东西还真是变成ramble on了呢……
Jimmy Page对于音乐表达的张力大概就在这首歌里体现了。
也是我最喜欢的Led Zeppelin的曲子了。
去睡觉。

Sunday, August 5, 2012

HIT IN THE USA

我总是不太想去回想我自己的14岁在做什么。
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中二期的少年而已,不停的逃避责任,找借口而已。
毫无亮点的过去。
但是BECK讲述的就是一个十四岁少年的夏天,

和我不同的是,他和吉他,和摇滚乐相遇了。

或许提到音乐动画/漫画总能举出很多例子,NANA,K-ON,甚至超时空要塞都能算。
但是真正讲述摇滚的动画却不多。
我曾经认为20世纪少年是少数几部真正有摇滚精神的作品。
但是,在看过Beck之后,我大概要纠正一下了。
BECK是一部既有摇滚精神,也讲述真正的摇滚乐的作品。

BECK动画版的制作方是Madhouse,
Madhouse是这几年来少见的良心制作方了。
当年的X,到近一点的Hellsing的OVA和Red Line剧场版的质量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其实还有一大堆TV,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如何体现漫画当中众多的音乐,又避免麻烦的版权问题,
和K-ON这样的请声优来唱歌卖萌的线路不同。
BECK和FLCL一样,请了一只摇滚乐队来负责作品中的音乐部分。
Beat Crusaders,如果听过他们的全专辑,大概就能发现,Beck TV中好多歌曲其实都是出自他们专辑或者单曲。包括Follow Me和Moon On The Water~

和20世纪少年不同,摇滚在Beck里不是佐料,而是主人公。
和院士讨论音乐的时候被教育过,
不要试图去界定某种音乐类型。
但是当提到摇滚乐,电吉他的轰鸣和急切的鼓点似乎就在耳边。

摇滚诞生于194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
可以说这种音乐体裁骨子里就带着反叛,战后一代急切的想冲破二战带来的阴影,
打破上一代人的话语权,重新定义一切。
摇滚乐伴随着安迪霍尔的波普艺术和消费主义蔓延开来。
(记得黑衣人3里面那个装腔作势的黑衣组织的卧底嘛?就是吐槽安迪霍尔的。“我都无聊的开始画香蕉和罐头了。”那堆罐头和香蕉连同一堆不同颜色的梦露的脸都好好的在纽约的MoMA当艺术品陈列呢XDDDDD)

知道亚文化的发展趋势的人一定知道这之后的发展,
当摇滚由从黑人文化和小众中脱离开来,变成流行文化的时候,
事情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Beck里面,Greartful Sound音乐节的创始人的妹妹就这么说过
“我的姐姐啊,
是个相信音乐能改变世界以及人心的人,
兰与雷恩·塞克斯的RJ唱片公司所创造出来的,
只是虚有其表的流行音乐,
那种什么都说好  偏离现实的音乐,
不仅会麻痹人心,
还会剥夺人们各种各样的思考力。”

在这个时代你说理想,
你可以想见四周人的表情。
但是50/60一代的青年却似乎傻的可笑。
音乐可以改变世界?
音乐这种东西,让人听了开心,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不就好了?
给那些精神空虚需要偶像的人,树立一个偶像不就好了?

作者大人狠狠的给这种观点一个耳光:真正的音乐,永远可以传达一些东西。

故事也就是主人公从一个虚荣懦弱的普通男国中生成长为优秀的吉他手和Vocal这样一个随处可见的励志故事,但是通过这个故事,作者也讲出了他对音乐的很多看法。以及对他心目中“真正的音乐”的推崇。

文化本身是种很微妙的东西,流行文化更加如此。
因为可以被消费,因为可以被当成商品,流行文化更加的容易流通也容易泛滥。
娱乐业一直蒙受各种指责,但是我认为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
因为消费文化的受众不是其他人,就是大众自身。
很多人都在说pop music sucks但是却依然能够卖这么多,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本身流行文化在创造的就是像口香糖一样的东西。
好吃,口感还行,吃完吐掉就是了。你也不能要求更多。
有时候融入小众文化的优越感就在于:自己与他人不同,并且可以自然的将品味的不同理解为水平的不同产生强大的自我认同感和优越感。(别说你没刷过优越,谁没年轻过呢?
对于小众化的推崇和偏执也诞生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比如地下丝绒的歌,我也不明白除了作为先驱者被景仰之外有什么可听性。

需要强调的是,虽不明但觉厉绝非摇滚乐的本意。
对我来说,嘛,只是对我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拿起吉他成为摇滚歌手。本身这就是一种随性的音乐,为了打破舞台上的人和舞台下的人隔阂。摇滚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完美的偶像,而是能把歌唱进人心里面的普通人。或许这才是一种理想主义。因为哪怕在摇滚乐早期,Led Zeppelin这样的乐队就早早的被神话,变成了符号,变成了高贵在上的偶像。或许人总是需要一个符号来崇拜来支持内心的吧。
可BECK直到最后也是用他们那破破的VAN跑巡演,唱歌的理由也就是为了自己和喜欢自己的观众们,小雄也永远那么的平易近人。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摇滚乐队吧。BECK在作品里几乎被主流的唱片业和娱乐业打压的难以生存。但是通过英国的独立厂牌,活出了不一样的职业生涯。也许在这个一切量产的时代,独立音乐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动。

说到底,音乐只是一种消遣,对于很多人来说。大概听过就好了。流行乐也就是满足这一的需求存在的。但是,当你真的听到那些有想法的声音,带着自己真心实意的声音的时候。那不单单是为了销量和人气在唱歌。
不是摸了一层又一层脂粉的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唱歌。

话又说回来,当真正令人享受的音乐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这首歌是什么风格什么定位也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2011年的8月,我参加了在芝加哥市中心的Lollapaloza的摇滚音乐节。当MUSE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 响起的时候,管你是暮光之城的脑残粉还是多年资深英伦控呢,全场几万颗人头一起上窜下跳的场面,我这辈子都忘不掉。

或许正如BECK动画的结语一样,如果你真的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摇滚,那么走到现场去吧。在现场体会真正的嗓音,真正的吉他轰鸣,真正的鼓点。然后你会爱上这样的感觉的。

See you at the live house


-------------------------------------------------------------------------------------------------------
下面是我发现的动画中的各种梗

不论在漫画还是在动画中,各种致敬和neta几乎随处可见。
Beck千叶听的CD里面,吐槽了Nas的经典专辑Iillmatic, Akon和硬核说唱乐队DMX。

















Beck这个乐队的风格就是向当年名噪一时的Rage Against the Machine(RATM)致敬。
RATM结合摇滚乐和说唱的做法争议无数,但是却诞生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犀利的批判美国社会和各种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歌词,融合了嘻哈文化的电吉他弹奏方式。

小雄在台上唱歌的时候,如果没有抱着吉他会背起手来,这是Oasis主唱Liam大叔最喜欢的唱歌姿势XD

动画中在BECK解散后,阿平短暂的参加了某地下乐队,漫画中只是路人甲,但是动画里却是大名鼎鼎的Pillows!(FLCL的歌曲全是他们的歌呀XD)













这两位是货真价实的Pillows的主唱山中泽男(左)和吉他手真锅吉明(右)啊!(这里也是吐槽枕头换过bass手的事儿XD


动画的ED画面中各种摇滚名人也不用多说,以及小雄那个梦。列侬大叔那句“不要乱丢垃圾”实在是萌爆了啊>_<

作者最喜欢的乐队是米国的Red Hot Chili Peppers。作者甚至特地为了自己和RHCP的见面画了一话特别篇XDDD 漫画中最有爱的要数单行本封面对史上经典摇滚封面的吐槽了~各位一定要去观摩一下~实在是太有爱了。Oasis,Radiohead啥的一个不落的中枪了~



(这篇文章的开头大概半个多月前就写了,但是拖着拖着拖到现在,仔细一看不像是评论,更加像是挖掘片子里面的音乐相关的梗吧XD)
(最后拖了不知道多久了…2个月么?真是拖延症啊)